时间:2024/1/2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湖南省张家界市中考物理最后一模试卷部分考点解析1.液化及液化现象(1)定义:物质由气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是放热过程.(2)液化方法:①降低温度:只要科学条件允许,任何气体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都可以液化.②压缩体积:有的气体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就能液化,如一次性打火机中的丁烷.物态变化现象的判断和物态变化伴随的吸放热情况的判断是命题的要点.例1: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也出现“白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发生升化形成的水蒸气C.在这两种“白气”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D.这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称为汽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化,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是凝化.解:(1)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是壶嘴里冒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2)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凝结成小水滴,形成“白气”,属于液化现象.因此二者都属于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选D.点评:本题通过生活中的热现象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先搞清楚变化前后物体的状态,再确定物态变化名称.例2:将一瓶冰冻的矿泉水放在桌上,一会儿瓶壁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是液化 现象.在瓶内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瓶内水的温度 不变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分析: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是熔化,熔化吸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解:瓶子的外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壁液化形成的.冰块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使周围温度下降.冰块逐渐熔化的过程中,由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恰好是冰的熔点,水的凝固点,吸热的时候冰会熔化,但是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故答案为:液化、不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熔化和液化特点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解题时一定要紧扣定义,抓住液化的特点.2.物理常识从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声的现象这几方面的原理来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常识: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煲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三、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8、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10、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锡的熔点是℃,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而锅内食物为℃,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为止.   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7、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8、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9、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   10、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就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水先迅速汽化后又液化,并发出“吱、吱”的响声.   11、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扬(舀)起汤,可使汤的温度降至沸点以下.加冷水,冷水温度低于沸腾的汤的温度,混合后,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比汤温度低,汤放出热,温度降低,倒入锅内后,它又从沸汤中吸热,使锅中汤温度降低. (三)与热学中的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   1、腌菜往往要半月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的离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见里面呈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内,所以刮去一层,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生活中的现象用那部分物理原理来解决是命题的关键.例1: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开灯”、“关灯”,其物理含义是(   )A.开灯是指断开开关,关灯是指闭合开关B.开灯和关灯都是指闭合开关C.开灯是指闭合开关,关灯是指断开开关D.开灯和关灯都是指断开开关分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说法与物理学中的对应的说法往往不同,同学们要正确理解.人们常说的“开灯”是指闭合开关,接通电路;“关灯”是指断开开关,断开电路;故选C.点评:常见的日常生活中的说法与物理学中的科学说法不同的还有:日常生活中说的“物重”,与物理学中的“质量”含义相同;而物理学中的“物重”是指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例2:人们对事物进行比较,经常要引入相应的物理量.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进行做功快慢的比较,引入“功率”B.进行物体软硬的比较,引入“质量”C.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引入“压强”D.进行运动快慢的比较,引入“速度”分析:明确功率、质量、压强、速度四个物理量的概念与含义,对照选项中的说法,即可做出判断.解:A、物体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叫功率,进行做功快慢的比较,引入“功率”的说法是正确的;B、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是进行物体软硬的比较而引入的,故说法错误;C、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进行压力作用效果的比较,引入“压强”的说法是正确的;D、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进行运动快慢的比较,引入“速度”的说法是正确的.故选B.点评:功率、质量、压强、速度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物理量,理解它们的概念与含义,才能在学习中正确加以运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与物理知识有关的现象和问题,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应用;但是,如果不知道它的原理,那么就不会对其进行正确的应用,因此要知道原理是关键.3.惯性(1)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2)惯性定义: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叫做惯性.惯性代表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相对难于改变,也就是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也就是惯性小.(3)当你踢到球时,球就开始运动,这时,因为这个球自身具有惯性,它将不停的滚动,直到被外力所制止.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惯性的,它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4)惯性的应用与防止:在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对我们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有益的要加以利用,例如利用惯性使锤头套紧;有害的要加以防止,例如汽车不能超速超载.命题方向有以下方面:(1)惯性的认识;(2)影响惯性的因素;(3)惯性的应用与防止.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受到的动力越大,惯性也越大B.骑自行车的人上坡前加紧蹬几下,这是为了增大惯性C.足球越滚越慢,是因为受到了球场对它施加的力的作用D.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慢慢变小,最终停下来分析:根据:惯性的知识及力的作用效果分析解答此题.解:A、物体的惯性取决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速度无关,故A错误.B、骑自行车的人上坡前加紧蹬几下,是为了获得更大的速度,自行车惯性不变,故B错误.C、足球越滚越慢,是因为受到了球场对它施加的阻力作用,阻力改变了足球的运动状态,使它停下来,故C正确.D、若运动的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则物体由于惯性要继续运动下去,不会停止,故D错误.点评:本题考查了:物体的惯性、力的作用效果.应记住: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取决于物体的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受力情况无关;力的作用效果有: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2:由于不遵守交通法规酿成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国家加大了对违反交通法规的处罚力度.关于汽车安全行驶的规定和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限制汽车最大行驶速度,是为了减小汽车的惯性B.安全带主要是在汽车突然启动时对驾乘人员起到保护作用C.冬天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时,轮胎上装防滑链,是为了减小摩擦D.严禁酒后驾车.主要是因为饮酒后驾驶员反应迟钝,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分析:(1)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其大小只取决于物体的质量;(2)安全带是为了防止在紧急刹车时人会前冲而带来的伤害;(3)冰雪天因为路面结冰,而使摩擦力减小,故为了增大摩擦可以在轮胎上装防滑链;(4)汽车的刹车距离取决于汽车的运行速度及人的反应时间,而酒后人的反应时间增长,故可以分析为什么不能酒后驾驭.解:A、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惯性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限制速度的目的是为了减小刹车距离,故A错误;B、根据惯性可知突然启动时人是向后仰的,安全带不起任何作用,故B错误;C、防滑链可以增大轮子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防止交通事故的产生,故C错误;D、人饮酒后,由于反应变慢,则反应时间变长,则刹车距离变大,极易造成交通事故,故D正确;点评:本题考查物理知识在交通法规中的应用,在生活中要注意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1)惯性不等同于惯性定律.惯性是物体本身的性质,而惯性定律讲的是运动和力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2)惯性是物体固有的一种属性,不能说“由于惯性的作用”“获得惯性”.正确的是“具有惯性”.4.滑轮组绳子拉力的计算用滑轮组来拉升重物时,绳子拉力的计算,就是看有几段绳子拉着重物,拉力就是重物重力的几分之一.关系:(1)如果不考虑动滑轮的重和绳子的摩擦力:F拉=G物/n(2)如果考虑动滑轮的重,不考虑摩擦力公式为F拉=(G动+G物)/n;其中:F拉﹣﹣﹣﹣拉力,G动﹣﹣﹣动滑轮的重力,G物﹣﹣﹣﹣﹣﹣被提升物体的重力,n﹣﹣﹣﹣﹣﹣﹣﹣吊住动滑轮绳子的段数.命题的关键是拉力与物重的关系:已知拉力求物重或已知重力求绳头的拉力,要注意:考虑不考虑动滑轮的重,不考虑摩擦力,这样简单的题目以填空形式出现,最主要的是与机械效率的内容结合.滑轮组计算拉力的题目实际就是有几段绳子在拉重物,关键在于这“几段”是怎么看是几段的,要抓住“在拉重物”这几个字,只有拉重物的绳子才能算进去,也就是在拉动滑轮(或直接拉重物)的段数,拉定滑轮的是不算的.5.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利用公式:p=来分析减小压强方法:(1)压力一定,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一定,减小压力;(3)同时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应用:①载重卡车装有许多的车轮;②房屋建在较大的地基上;③书包带做得较宽.生活中那些是减少压强的现象,是命题方向.例1:细心的小玲同学发现,较重的衣服挂在图中甲衣架上时更不容易变形,这是因为压力一定时,甲衣架能增大与衣服的受力面积 ,从而减小了对衣服的 压强 .分析:压强大小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来减小压强.解:由图知,甲衣架比乙衣架宽、受力面积大,在压力一定时,减小了对衣服的压强,从而使衣服更不容易变形.故答案为:受力面积;压强.点评:本题考查了减小压强的方法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压强时要知道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会解释生活中有关增大和减小压强的现象.利用公式:p=采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来分析增大压强方法.6.液体的压强的计算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P=ρgh.可见,液体压强的大小只取决于液体的种类(即密度ρ)和深度h,而和液体的质量、体积没有直接的关系.运用液体压强的公式计算时,必须注意相关知识理解,以免造成干扰.确定深度时要注意是指液体与大气(不是与容器)的接触面向下到某处的竖直距离,不是指从容器底部向上的距离(那叫“高度”).液体压强的计算,题型常见的有填空、选择、计算及探究题.例1:如图所示三个规格相同的杯子里分别装有水、盐水和煤油.它们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同,根据杯中液面的位置可以判定(   )(ρ油<ρ水<ρ盐水)A.甲杯是水,乙杯是盐水B.甲杯是盐水,乙杯是煤油C.乙杯是盐水,丙杯是水D.乙杯是水,丙杯是煤油分析:根据液体压强计算公式可知,压强相等时密度越大深度越小.解:根据P=ρgh可知,压强相等时,密度越大深度越小,因为盐水密度最大,所以深度最小的是盐水,其次是水,最多的是油.点评:本题考查液体压强公式的应用和计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深度和密度有关,因此计算时关键找到“液体”的深度和密度.当容器是柱形容器时,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等于液体重力时,先判断压力等于重力后利用p=F/S求压强.7.连通器原理上端开口不连通,下部连通的容器叫做连通器.连通器的原理可用液体压强来解释.若在U形玻璃管中装有同一种液体,在连通器的底部正中设想有一个小液片AB.假如液体是静止不流动的.左管中之液体对液片AB向右侧的压强,一定等于右管中之液体对液片AB向左侧的压强.因为连通器内装的是同一种液体,左右两个液柱的密度相同,根据液体压强的公式p=ρgh可知,只有当两边液柱的高度相等时,两边液柱对液片AB的压强才能相等.所以,在液体不流动的情况下,连通器各容器中的液面应保持相平.连通器原理的应用(生活中的事例)是命题方向例如,水渠的过路涵洞、牲畜的自动饮水器、水位计,以及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茶壶、洒水壶等都是连通器.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是三峡船闸和自来水水塔.利用原理解题是关键,同时要注意物理学方法﹣﹣﹣理想模型法:通过建立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称为理想模型法.理想模型法是物理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它把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理想化,也就是它突出强调了研究对象某方面的特征或主要特征,而有意识地忽略研究对象其他方面的特征或次要的特征.使用这种方法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能集中全力掌握研究对象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本质特征或运动规律.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理解有关物理知识的基础.8.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液体和气体都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流体流动时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空气和水流动时有快有慢,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较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较大.联系生活实际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现象是命题方向,一般出现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例:如图是家用煤气灶灶头的示意图使用时打开煤气阀门,拧动点火装置,煤气和空气在进口处混合流向燃烧头被点燃,而煤气不会从进口处向空气中泄漏,其原因是(   )A.进口处煤气流速小,压强大于大气压强B.进口处煤气流速小,压强小于大气压强C.进口处煤气流速大,压强小于大气压强D.进口处煤气流速大,压强大于大气压强分析: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比较煤气进口处的内外气体的流速是解决本题的关键.解:因为流速越快,流体的压强越小,所以进口处煤气流速大,压强小于大气压,煤气和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流向燃烧头,而煤气不会向空气中泄露.点评:掌握流体的流速和压强的关系,并能运用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释生活中有关流体压强的问题.理解、记住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9.探究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有时候也叫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该实验是学生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在“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根据要求完成下列探究过程。(1)石块的重力G(2)石块浸没在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G′,由此可得石块所受浮力F浮。(3)石块排开水所受到的重力G排。(4)比较F浮和G排的大小,可以发现:F浮=G排。此知识点是中考命题的要点之一,形式很多,但主要考查控制变量法。例:阿基米德原理告诉我们:“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小刚在学习了该原理后思考: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难道只跟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有关吗?于是他猜想: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可能还跟物体的密度和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为了验证猜想,他选取了两块体积和形状都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铁块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如果要验证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小刚应该选取图中的A、B、D、E 等步骤进行对比。小刚已经知道铜的密度大于铁的密度,那么根据他所选择的几个图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可以知道铜块所受到的浮力 等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铁块所受到的浮力。由此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 无关 (选填“有关”或“无关”)。(2)小刚根据图中B、C、D三步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物体浸入液体中深度的增加,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在变大,于是他就得出了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的结论。你认为小刚的结论是错误 的(选填“正确”、“错误”),原因是: 过程不完整,没有探究物体浸没后受到浮力与深度的关系 。分析:本题目就是考查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因素的掌握,关键是学生要利用称重法分别求出铁块与铜块所受浮力的大小,然后判断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密度的关系。第二问中,观察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的关系时,一定要控制变量,保证其他条件不变。解:(1)要验证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是否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就必须控制除密度以外其他物理量相同,要算出最后的数据就得前后对比,所以我们选择A、B、D、E这几组来验证,由称重法得,F浮铁=G1﹣F1=4.0N﹣3.5N=0.5N,F浮铜=G﹣F2=4.4N﹣3.9N=0.5N;得出浮力相同,说明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无关。(2)而在B、C、D三步的对比分析中,小刚得出的结论是不对的,物体没有浸没时,深度变化的同时,排开液体的体积也在变化。所以应该将物体完全浸没后,再探究浮力与深度是否有关。故答案为:(1)A、B、D、E;等于;无关;(2)错误;过程不完整,没有探究物体浸没后受到浮力与深度的关系。点评:本题目考查了学生对浮力的掌握程度,并且考查学生能否灵活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浮力大小的实验关系时,根据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它是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广泛地运用在各种科学探索和科学实验研究之中)来分析增大压强方法。10.频率与音调的关系音调: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理学中,振动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主要是判断一些物体的声音是指音调、响度还是音色来命题。对于声音这部分知识强调应用:例如:吹笛子音调的变化、向水壶中灌热水音调的变化。中考中常以填空、选择和问答的题型出现。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是指每秒振动的次数;注重结合实际,例如:女高音,男低音,“高”和“低”指的就是音调。向水壶中灌热水音调的变化,随着水的增多,水壶上方的空气柱变小,引起频率的变化,引起音调的变化。谢谢大家,喜欢我的分享请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7004.html
------分隔线----------------------------